季羡林《怀念母亲》主要内容

时间:2024-10-31 15:44:00
季羡林《怀念母亲》主要内容

季羡林《怀念母亲》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季羡林《怀念母亲》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主要内容】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并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本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文章欣赏】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935年11月20日

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怀念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季羡林《怀念母亲》主要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