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法
(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2)学生借助投影片描述画面。
(在一棵高大挺拔、古老苍翠的古松下面,身穿蓝布长衫的贾岛问一个正在树下读书,头上扎着两个发髻的小孩:“小童子,你的师傅到哪儿去啦?”)
(3)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同学讨论,板书: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1.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1)小童子是怎样回答贾岛的?
(2)师傅什么样?他怎样采药?采什么药?
(3)山里都有些什么?
2.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内容是“青山白云”,请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填充画面内容并加以描述。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提问:诗人虽然没能寻到隐者,但是当他想到隐者的生活是那样自由自在、富有情趣,会是什么心情呢?(同学讨论。板书:羡慕)
2.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吟诵这几句。
3.追问:贾岛寻隐者不遇后会怎样?(描述画面)心情又会如何?(同学讨论。板书:向往)
4.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二)限时集体默写《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
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是山岭;“峰”,是山峰。
①“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连绵起伏。
“峰”——高耸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态不同。
③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因为)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果因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3)学生自己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三)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2.举例说一说。
3.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4.默写《题西林壁》。
三、布置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改写成2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文档为doc格式